除鐵錳過濾器在水處理過程中用于去除水中的鐵、錳離子,其常見故障及可能原因、解決方法如下,供參考:
一、過濾效果差(鐵錳離子去除不達標)
可能原因
濾料問題濾料(如錳砂、石英砂)使用時間過長,表面被鐵錳氧化物覆蓋,失去催化氧化能力。
濾料粒徑過大或級配不合理,導致接觸面積不足。
濾料填裝不平整或出現 “空床” 現象,水流短路。
曝氣不足曝氣裝置堵塞(如曝氣頭、穿孔管),空氣中的氧氣無法充分溶解到水中,影響鐵錳氧化反應。
曝氣量過小或曝氣時間不足,鐵錳離子未完全氧化為沉淀物。
進水水質波動原水鐵錳濃度過高,超過過濾器設計處理能力。
水溫過低,降低氧化反應速率。
水中含有過量硫化物、有機物等,干擾鐵錳氧化。
反沖洗不徹底反沖洗強度不足或時間過短,濾層中截留的鐵錳氧化物未被有效清除,堵塞濾料孔隙。
反沖洗水流分布不均勻,部分濾層未充分清洗。
解決方法
定期檢測濾料性能,及時更換失效濾料,調整濾料級配。
檢查曝氣裝置,清理堵塞物,調整曝氣量至設計要求(通常需將溶解氧濃度提升至 3~5 mg/L)。
監測原水水質,必要時增加預處理工藝(如調節 pH 值、投加氧化劑)。
優化反沖洗參數(強度、時間、頻次),確保濾層充分清洗。
二、水流阻力增大(出水流量減少)
可能原因
濾料層堵塞鐵錳氧化物、懸浮物等在濾料表面或孔隙中堆積,導致濾層阻力上升。
布水 / 集水裝置故障布水器(如穿孔管、篩網)堵塞或破損,水流分布不均,局部濾層負荷過高。
集水裝置(如濾頭、支管)堵塞,排水不暢。
濾料板結反沖洗不徹底或濾料長期處于高負荷狀態,導致濾料顆粒黏結在一起,形成 “板結層”。
解決方法
加強反沖洗,必要時采用氣水聯合反沖洗,清除濾料表面污染物。
檢查布水 / 集水裝置,清理堵塞物或更換破損部件。
若濾料板結嚴重,需翻缸更換濾料,重新填裝并夯實。
三、反沖洗效果不佳
可能原因
反沖洗參數不合理反沖洗流速過低,無法松動濾層或帶走沉淀物。
反沖洗水源壓力不足,導致沖洗強度不夠。
反沖洗排水不暢排水管道堵塞或管徑過小,廢水無法及時排出。
集水裝置設計缺陷(如濾頭密度不足),反沖洗水流分布不均。
濾料流失反沖洗強度過大,導致細顆粒濾料隨廢水流失,濾層結構破壞。
解決方法
根據濾料特性調整反沖洗流速(錳砂濾料反沖洗強度通常為 12~15 L/(m2?s)),延長沖洗時間。
檢查排水系統,清理管道堵塞物,擴大管徑或增加排水口。
控制反沖洗強度,避免濾料流失;若已有濾料流失,需補充濾料并重新調試。
四、設備運行異常(異響、振動等)
可能原因
機械部件故障水泵葉輪磨損、軸承損壞或電機故障,導致運行時異響或振動。
管道支架松動、閥門開關不暢或管道內有空氣,引起水流沖擊噪聲。
水流沖擊啟閉閥門過快,造成水錘效應,導致管道振動或設備晃動。
解決方法
定期維護水泵和電機,更換磨損部件,緊固管道支架。
緩慢啟閉閥門,減少水錘沖擊;在管道高點設置排氣閥,排除空氣。
五、濾料流失
可能原因
反沖洗強度過大超過濾料臨界流化速度,細顆粒濾料被沖走。
濾料級配錯誤底層承托層粒徑過大或填裝不規范,導致濾料從集水裝置縫隙流失。
集水裝置破損濾頭、篩網或支管破裂,濾料隨水流進入出水管道。
解決方法
降低反沖洗強度,參考濾料設計參數調整流速。
檢查承托層級配,確保底層粒徑大于濾料粒徑,填裝平整、密實。
停機檢修集水裝置,更換破損部件。
六、其他故障
儀表失靈壓力表、流量計等監測設備故障,導致無法準確判斷運行狀態。
解決方法:定期校準儀表,及時更換損壞部件。
管道腐蝕長期處理高含鐵錳水質,管道內壁被腐蝕,出現漏水或堵塞。
解決方法:采用耐腐蝕材料(如不銹鋼、UPVC)更換管道,定期防腐處理。
維護建議
定期監測:每日記錄進水 / 出水水質(鐵、錳濃度、pH、溶解氧)、壓力、流量等參數,及時發現異常。
濾料管理:每年檢查濾料損耗情況,每 3~5 年全面更換濾料(根據水質和負荷調整)。
反沖洗優化:根據水質變化調整反沖洗頻率(通常每天 1~2 次),避免濾層長期處于飽和狀態。
人員培訓:操作人員需熟悉設備原理和故障排查流程,避免因操作不當引發問題。
通過以上分析,可針對具體故障現象逐步排查原因,及時采取相應措施,確保除鐵錳過濾器穩定運行。